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猛,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日益凸显。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一直是中国医疗设备的重要出口目的地。本文就来详细分析下中国医疗设备出口美国的现状、具体出口流程及其他注意事项。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额为621.9亿美元,同比增长0.1%。其中,出口额为353.4亿美元,同比增长4.4% 。而美国依然为中国医疗器械第一大出口国,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医疗器械金额同比增长 7.3%,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从出口产品种类来看,涵盖范围广泛,且部分品类增长显著。
在一次性耗材领域,2024年前三季度出口额为76亿美元,同比增长10.64%。其中,手套类产品全线恢复出口景气度,增幅明显。注射器等产品也在美国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在康复辅具方面,中国产品也颇受青睐,2023年康复医疗器械出口美国规模达百亿元。轮椅、助行器等产品,满足了美国老龄化社会对康复护理的需求。
在诊断与治疗设备方面,内窥镜、核磁共振、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出口额增长较为显著。2024 年前三季度,医院诊断与治疗类产品出口额为160.13亿美元,同比增长3.2%。足以看出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
口腔设备与材料在 2024 年前三季度出口额为15.53亿美元,同比增长7.12%。像牙科综合治疗台、口腔种植体等产品,逐渐获得美国市场的认可。医用敷料类产品出口额为29.35亿美元,同比虽有下降,但在 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医用敷料金额同比增幅超过两位数,高端敷料等细分产品对美国出口增速显著。
-
明确法规与标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医疗器械监管严格,出口前,企业必须透彻了解 FDA 相关法规及其他美国本土标准。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其监管要求大相径庭。例如,I类医疗器械风险较低,通常只需进行简单的注册;而 III 类医疗器械因风险较高,可能需要进行全面的上市前批准(PMA),涉及大量的临床数据和严格的技术评估。
-
完成注册与许可:多数医疗器械需在FDA 注册,部分产品还需获得 510 (k) 预市场通告或 PMA 等许可证。企业需准备详尽的申请材料,包括产品设计、性能指标、质量控制流程、临床评价数据等,以证明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严格质量把控:通过 ISO 13485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基本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成品检验等环节进行严格监控,确保产品符合美国和国际质量标准。每一批次产品都应具备完整的质量检验记录,包括原材料检验报告、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检验记录、成品最终检验报告等,以便追溯和查询。
-
选择运输方式:海运成本较低,适合大批量、非紧急的医疗设备运输。但运输周期较长,从中国港口出发到美国港口,大约需要15- 40天不等,具体取决于起运港和目的港。空运速度快,能满足紧急订单需求,通常1-3天即可到达美国,但费用相对较高。企业需根据产品特性、交货时间以及成本预算等因素综合考量。
-
挑选物流伙伴:优先选择具有丰富医疗器械运输经验、熟悉 FDA 法规和美国海关清关流程的物流公司。这些专业的物流公司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上门提货、订舱、报关、运输保险、目的港清关及配送等,确保货物安全、准时送达。
-
商业发票:详细描述货物的名称、规格、数量、单价、总价等信息
-
装箱单:明确每个包装箱内的物品明细、数量、重量及体积
-
产地证:证明货物的原产地
-
FDA 注册证明:用以表明产品已通过 FDA 审核
-
质量合格证明: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证明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
此外,若产品需 510 (k) 或 PMA 文件,也应一并准备齐全。如有必要,可能还需提供卫生证书、进口许可证等其他文件
2. 准确申报价值:申报价值应如实反映货物的真实价值,过高或过低申报都可能引发海关质疑。过高申容易使进口商支付额外的关税和税费,增加成本;过低申报则可能被海关认定为企图逃避关税,面临罚款甚至货物被扣押的风险。海关会参考市场行情、同类产品价格等因素对申报价值进行评估。
3. 配合海关查验:美国海关有权对进口货物进行查验,企业应积极配合。在货物抵达美国港口前,提前与货代或报关行沟通,确保货物信息准确无误。若海关要求开箱查验,应及时提供相关协助,如安排人员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配合海关检查,提供产品的详细资料和解释说明。若查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以确保货物顺利通关。
-
注册与列表:所有在美国销售或分销的医疗器械都必须进行注册,并列入FDA的医疗器械列表,注册时需提供产品的详细信息。
-
质量标准:医疗器械必须符合美国FDA制定的相关标准和法规,包括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性能、安全有效性等方面的要求。
-
报告和记录:医疗器械制造商需要按照FDA的规定提交定期报告和记录,包括产品不良事件报告、纠正和预防措施、产品质量问题等。
-
FDA 510(k)上市前通告许可:部分I类、III类和大部分II类医疗器械需要获得FDA 510(k)上市前通告许可,证明产品与已合法上市的同类产品具有实质性等同。
-
FDA PMA(上市前批准):大部分III类和部分II类医疗器械需要进行FDA PMA,该过程涉及更为详细的技术和临床评估。
-
包装:包装材料需具备良好的缓冲、防潮、防尘等特性,以防止设备在运输途中受到物理损伤、受潮损坏等情况。同时,包装应便于搬运和储存,清晰标注产品的重量、体积、搬运注意事项等信息。
-
标识:文字内容上,必须清晰标注产品名称、型号、制造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使用说明部分,应详细且易于理解,包括设备的操作步骤、适用范围、禁忌情况、维护保养方法等。此外,还需显著标明可能存在的风险。
-
图形标志: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图形,并且清晰、醒目,印刷在包装的显著位置,方便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员识别。
-
UDI:自 2013 年 9 月美国 FDA 发布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系统法规起,所有进入美国市场的医疗器械都需要在其标签和包装上标明唯一设备识别码UDI,并在 GUDID 公共数据库中进行登记。通过 UDI 编码,能够实现对医疗器械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追溯。
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中国医疗设备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满足美国市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然而,企业也需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市场监管严格,竞争激烈,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企业须持续关注法规政策变化,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中稳健前行。
|